向左还是向右?疫情下的医疗防护企业发展生态资讯 - 时尚生活周刊

向左还是向右?疫情下的医疗防护企业发展生态
2021-01-29 17:04:53   来源:    
评论:0

2019年12月,新冠来了。 从国内供不应求到全球防护用品告急,再到中国制造支援全球。中国医疗防护企业开足马力,再一次成为...
        2019年12月,新冠来了。
        从国内供不应求到全球防护用品告急,再到中国制造支援全球。中国医疗防护企业开足马力,再一次成为世界的顶梁柱。医用手套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国内两大手套巨头英科医疗、蓝帆医疗业绩更是亮眼。
 
营收暴增 产能激涨
        从双方发布的公告显示,2019年,蓝帆医疗营收34.76亿元,净利润4.90亿元;英科医疗营收20.83亿元,净利润1.78亿元,一场疫情让两家企业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黑马。英科医疗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89.4亿元,同比增长486.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7亿元。蓝帆医疗2020年前三个季度营业收入46.55亿元,同比增长79.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88亿元。
 
        从产能上看,得益于疫情导致防护产品需求大增,双方在不同程度增产。双方的产能较2019年暴增8成以上甚至翻倍。截至2020年年末,蓝帆医疗一次性健康防护手套年化总产能近300亿支,其中PVC手套超200亿支、丁腈手套超60亿支、TPE手套近40亿支;英科医疗一次性手套年化总产能360亿支,其中PVC手套240亿支,丁腈手套120亿支。虽然两家公司实际产能相差不多,但计划投资建设的产能差距则略显悬殊,根据蓝帆医疗发布的公告显示,拟建设项目未来成功投产,蓝帆医疗会达到年产800亿支/年。然而英科医疗的扩产则显得有些激进,仅在2020年就投资上马7个项目,一旦近三年来所有项目建成投产,英科医疗总产能将会超过2400亿支/年。据方正证券预测,2020-2024年,全球主力手套产品需求量预测值分别为4186亿支、4734亿支、5311亿支、5891亿支、6537亿支。这样看,仅英科医疗的产能就将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英科医疗投资扩大的产能属于在建项目,何时投产,能否实现产能100%的利用率是一个问题。此外疫苗已在逐步推广,一旦疫情结束,医用手套需求量还能像所预测的那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吗?英科医疗董事长刘方毅在近期接受采访表示他并不担心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营收
        2020年双方产能差距并不大,为何在相对时间,两家公司利润上会有较大差距?
        一是两家公司产品结构不相同,销售收入与利润空间不同。从上面的产能类别,我们可以看出,蓝帆医疗2020年公司手套产能以PVC手套为主,丁腈手套为辅,而英科医疗的丁腈手套有更大的产能。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对丁腈手套的需求导致极度供不应求的局面,因而丁腈手套的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丁腈手套生产厂家无论从营业收入、利润上都实现了爆发性增长。而手套大家族中另外两个品类的PVC手套和乳胶手套,受丁腈手套上涨拉动,市场价格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上涨,但相比丁腈手套来说市场价格和利润空间都有不小差距。两家公司的产品结构不同直接导致了盈利能力不相同。
        二是价格政策。疫情在爆发之后,因为防疫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蓝帆医疗发布的公告显示,1-3月份公司调整大量产能支持国内疫情攻坚战,担当社会责任而没有大幅涨价,3月份海外疫情爆发后,为回馈国外客户支持公司响应武汉疫情攻坚战而导致8亿支海外订单交期推迟,同时兼顾到长期战略合作的理念,给国外客户在价格上以缓冲上涨时间,从5月底开始逐步调整价格,到6月份,价格才和市场接轨。这几个月的产品差价也是导致双方营收产生差距的原因之一。
        三是企业发展战略不同。双方虽然都以手套起家,并成为了行业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但是之后的发展战略却截然不同。英科医疗尽管产品线上的商品种类繁多,但最重要的产品还是一次性PVC手套与丁腈手套,2019年医疗防护类(PVC手套、丁腈手套等)占总营收的84.95%。而蓝帆医疗2019年年报中显示,健康防护手套仅占营收的48.28%,另一板块则是心脏介入类,占据了营收的另一大头。
        从营收占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家公司的发展逻辑。英科医疗以低值耗材为主,且手套占比过高,若疫情大潮退去,出现风险的概率较高,单一的营收占比抗风险能力较低。而从蓝帆医疗多次发布的公告中显示,其2016年就开始进行企业战略转型,制定了从低值耗材往医疗器械高值耗材跨越转型的发展规划,布局“A+X”战略,其中A是由原来的PVC手套行业龙头发展成为全球健康防护领军企业;X,是通过并购嫁接医疗器械高值耗材新赛道,开辟中高端产业新蓝海。从蓝帆医疗近几年的动作来看,16年投资高德救护;18年并购新加坡柏盛国际;20年完成收购武汉必凯尔、瑞士NVT,让蓝帆医疗初步实现了“A+X”战略布局蓝图。关于为何不局限于手套行业而寻求高值耗材赛道转型升级,蓝帆医疗的公告也给出了解释,“公司已不停留在手套大王的称号,在新时期已经制定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将朝着更高、更有挑战的目标去进军,去追求在新进入的领域后发先至、实现突出的行业地位,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历史成绩和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
        经过4年的时间,蓝帆医疗已构建起了“低值+中值+高值”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产业平台,2020年布局完成防护、心脑血管、护理、外科四大事业部、七大赛道的发展格局。蓝帆医疗以低值、中值和高值耗材产品相结合的模式互补、风险对冲的多业务板块布局,能够有效抵抗周期性和商业模式风险。可见两家企业的发展战略截然不同。
        四是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出,英科医疗于2017年7月21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后募集资金4.96亿,募投项目分别是年产58.8亿支(588万箱)高端医用手套项目(总投资5.35亿元,募集资金投入4.17亿元)和康复理疗用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亿元,募集资金投入0.22亿元),2017年10月份,英科医疗发布《关于在濉溪县设立全资子公司实施年产 280 亿支高端医用手套项目的公告》,项目投资金额13.8亿元;2019年10月份,英科医疗发布《关于在越南投资建设年产 88.2 亿支高端医用手套及其他医疗耗材项目的公告 》,项目投资金额1.4亿美元。到2019年末,实际产能达到190亿支(其中PVC手套产能140亿支,丁腈手套产能50亿支),也就是说,2017、2018、2019年英科处于上市后通过募集资金持续投资PVC手套、丁腈产能的发展阶段,疫情爆发后,前面三四年建设的新产能正好发挥出来。
        从蓝帆医疗的发展阶段来看,2002年12月创办,2010年发展成为行业内第一家上市公司,据公开资料报道,2009年蓝帆医疗PVC手套产能是41亿支,到2013年末产能达到150亿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性PVC手套生产企业。2014年,蓝帆医疗宣布更名,由蓝帆股份更名为蓝帆医疗,同年剥离了旗下的为自己配套生产糊树脂的朗晖石化,到2014年12月份,出资3350万元投资东泽医疗,开始启动往医疗器械领域试水。2016年宣布设立在北京巨擎资本并购基金,2017年7.24日蓝帆医疗停牌,宣布重大资产重组,开启了跨国并购柏盛国际转型升级的跨越,并在过去的三年里,通过持续加码,实现了由单一手套产业,拓展为高中低值耗材一体化的医疗器械平台企业。
        2020年以来,蓝帆医疗除了加大力度布局丁腈手套产能以外,也加大了力度布局创新与研发,9月份宣布上海研发中心投用,同时依托瑞士NVT搭建起来瑞士、德国研发中心,建立起了全球8大创新研发中心,并宣布用医用手套增长的巨大业绩,来全面加大5个赛道全球领先重磅产品的创新研发。
        由此可见,两家公司战略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
 
上下游产业链凸显龙头企业成本优势
        拥有自主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将企业生产成本降低,拥有行业议价能力。蓝帆集团早在几年前已拥有成熟的自主配套的热电厂,目前是行业唯一有自主热电厂配套的企业,有效降低了能源成本。根据英科医疗2020年9月发布的公告,近期也将于临湘市投产建设热电联产项目。
        在上游原材料上,因突发疫情,让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中医用丁腈手套的原材料——丁腈乳胶价格更是一路走高。2020年底全球丁腈胶乳产能是约200万吨,而预测丁腈手套需求量2021年将近5000亿支,至少需要400万吨丁腈乳胶,缺口达一倍。上游原材料和下游丁腈手套的供不应求,势必会造成两者价格的水涨船高。
        从英科医疗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原材料采购渠道较多,且因产能领先并持续大规模扩产,是多家供应商的战略核心客户,与他们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蓝帆集团下拥有最大的增塑剂企业和糊树脂生产企业,可以保证蓝帆医疗在上游原材料如PVC糊树脂、增塑剂的需求和下游一次性手套生产和扩张需求。此外蓝帆医疗公告,近期还和齐翔腾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长期采购齐翔腾达生产的丁腈胶乳。相比于从东南亚采购,此举将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稳定原材料来源。据了解,蓝帆医疗还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打造了蓝帆医疗智能化工厂,车间生产线工人从600人减至120人,产品毛利较同行业高30%左右。
        无论是建设热电联产项目,还是和齐翔腾达签署合作,蓝帆医疗和英科医疗都是在整合自身资源,降低成本扩大优势,构建或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医疗防护手套虽是低值耗材,但是和口罩相比,手套生产线建设的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均非常巨大,且其对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要求较高,这些因素使得外来者很难进入,也使得缺乏实力的手套企业无法实现“产业链自由”,龙头企业的成本优势凸显,行业护城河较高。
        两家公司凭借疫情的东风,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个是激进扩产,深耕单一行业,增加利润扩大营收,采取大步快跑的策略;另一个则是深耕医疗行业,布局多个赛道,构建全球医疗器械平台型企业。孰好孰坏,我们不予置评,在医疗防护领域,向左还是向右,时间会有答案。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